海产品中主要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综合分析
发布时间:2024-11-05 浏览次数:186 分享:
导读:评估了海产品的微生物安全,特别是针对食源性病原体,如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肉毒杆菌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、人类诺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。研究不仅涵盖了这些病原体的流行和持续模式,还探讨了它们对不同加工方法的响应,以及预防和干预感染的方法。此外,报告还提出了确保海产品微生物安全性的未来挑战。
海产品微生物安全性
本章节详细探讨了海产品中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,重点关注食源性病原体的流行和持续模式,以及它们对不同加工方法的响应。特别强调了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肉毒杆菌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、人类诺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,这些病原体与近期因受污染海产品引起的胃肠炎爆发有关。此外,本章节还分析了预防和干预感染的方法,并提出了确保海产品微生物安全性的未来挑战
在研究方法上,报告采用了多种技术,包括下一代测序技术来识别与疾病相关的细菌,以及分析预防和干预感染的方法。研究结果揭示了多种病原体与海产品相关的疾病爆发有关,并且这些病原体的流行和持续模式因地区和加工方法而异。此外,报告还分析了这些病原体对不同加工方法的响应,为改进海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传统且有前景的干预技术
讨了海产品中病原体控制的传统和新兴技术,包括热处理、高压处理(HPP)、冷等离子体技术以及化学处理方法如次氯酸盐、臭氧和氯气。传统方法如热处理虽然有效但可能影响食品的营养和感官特性,而化学处理虽然成本低但可能留下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。冷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,显示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,能够有效减少细菌生长。此外,高通量测序技术(NGS)在食品安全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,包括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。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确保海产品的微生物安全至关重要,为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。
参考文献:Roy P K, Roy A, Jeon E B, et al.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edomin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viruses in seafood products[J].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, 2024, 23(4): e13410.
来源: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,作者~教杨。